作者:阿喀琉斯(改写版)
在朝鲜战争中,美军刚与志愿军交手时,就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惊讶又头疼的现象:志愿军似乎拥有“无穷无尽的手榴弹”。
每当志愿军发起进攻,美军阵地往往要先承受几轮密集的“手榴弹雨”。这些手榴弹扔得又多又准,几十枚一起飞来时几乎没有闪避空间,美军对此叫苦不迭。
其实,我军重视手榴弹的使用由来已久。从红军时期起,因炮兵力量不足,为了弥补火力缺陷,战士们便以大量投掷手榴弹的方式来增强步兵攻坚的威力。手榴弹制造简单、成本低廉,在物资紧张的年代自然成为人民军队最常见的武器之一。
展开剩余78%抗日战争时期,不少游击队甚至没有枪械,但只要发几枚手榴弹,就能让战士投入战斗。许多日伪军“扫荡”村庄时,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步枪子弹,而是一波波倾泻而下的手榴弹——从村头炸到村尾,杀伤力极大。
进入朝鲜战场,美军才真正领略到“手榴弹雨”的威力。1951年,美军第2步兵师在作战研究报告中写道:
“敌人往往以手榴弹兵打头阵,他们几乎全身都带满手榴弹,腰间用布袋装着。进攻时,他们把手榴弹扔得密不透风,同时夹杂着冲锋枪手推进,后方还有三四挺机枪压制,令我军反击困难。”
这份报告中提到的布袋,其实就是志愿军使用的手榴弹携行袋,每名战士可携带4枚以上,从抗美援朝一直用到对越自卫反击战。那所谓的“大量手榴弹”到底有多少?
在第二次战役中,美军一名士兵回忆:“一夜之间,中国军队光是扔进我们战壕里的手榴弹就有63枚!许多人被炸伤,防线被冲锋枪和手榴弹撕开,我们完全猝不及防。”
如果算上整个防线上遭受的投掷量,很可能达到上千枚。可以想象,志愿军战士在夜袭前悄然潜伏到阵地前,一声冲锋号响起,数以百计的手榴弹齐刷刷砸向美军,这种震撼足以让许多美军留下心理阴影。
志愿军之所以能把手榴弹用得出神入化,除了大量装备,更离不开严格的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。部队中涌现出不少“神投手”,他们能根据地形灵活运用手榴弹,精准控制投掷距离,在攻防两端都能发挥奇效。
例如第五次战役中,志愿军193师577团夜袭233.2高地。战士傅永甫凭借惊人的臂力与准头,在短短半小时内投出104枚手榴弹。美军阵地上接连不断的爆炸声,让敌人乱了阵脚,不知攻击来自何方。最终,我军以极小的伤亡代价拿下高地,傅永甫一人炸死炸伤70余名美军,荣立一等功。
除了“多”与“准”,志愿军还善于“巧用”手榴弹。上甘岭战役中,副班长蔡兴海发明了“空爆投掷法”。他能准确把握手榴弹的引爆延迟,使其在敌人头顶空中炸开,破片四散如雨,大大提升杀伤效果。他甚至为战士们设计了投掷动作标准:“拉环后在头顶转一圈再扔”,这样能保证时间恰到好处。
在597.9高地的一次防御战中,蔡兴海带领9名战士,凭借上百枚“空爆”手榴弹,硬生生顶住美军7次进攻。敌军伤亡400余人,而蔡兴海小组无一损失,他因此荣立特等功,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。
据统计,仅1951年秋季攻势,志愿军67军每天就要消耗3万枚手榴弹。整个战争期间,志愿军共消耗455万枚之多。后方兵工厂夜以继日生产,仅1950年10月至1951年就送往前线120万枚,1952年达到巅峰,更是运送了160万枚各型手榴弹。
美军由衷感叹:他们从未遇到过如此会使用手榴弹的军队。在他们眼中,志愿军的手榴弹真的是“无穷无尽”。
可以说,在志愿军的作战体系中,手榴弹不仅是一种武器,更是一种独特的战术符号。每一次攻坚战中,都能看到这件“小武器”发挥着“大作用”。
---
这就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,用无数手榴弹打出来的铁血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